撸起袖子加油干 宁工局“水利铁军”始终奋战在一线

撸起袖子加油干 宁工局“水利铁军”始终奋战在一线

 

“春红凤舞正当时,逐梦奋进日月新。”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轴上,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宁夏水利事业也乘着改革的浪潮,耕耘于西部热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题记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脱贫致富的基础。”在宁夏水利建设的土地上,始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移民区改造提升管道项目,在贺兰山脚下进行拦洪修复项目,在中部干旱带扬水改造工程,在星海湖清淤治理工程项目……风餐露宿、日夜跋涉,他们用钢铁般的精神,常年如一日坚守在水利施工现场,用爱耕耘着这片热土,为宁夏水利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他们就是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工局公司”)的干部职工;亦是可亲可敬、默默奉献的水利工作者,他们为宁夏水利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宁工局公司抓准时机,狠抓进度质量管控,坚持以“实干担当”“严抓严管”的工作态度,发扬“水利铁军”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水利重点工程施工任务,为宁夏水利大建设、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坚定目标 改造“供水管道”

4月1日,红寺堡区马渠生态移民区供水管道提升改造工程结束,涓涓细流贯穿万亩农田的水渠向着远方延伸,渠中水汩汩流淌,宛若一条健康的脉搏,为流经的田地注入生机,也浸润了老区百姓的“心田”。

微信图片_20190904095610.jpg

为了解决“十二五”生态移民红寺堡区马渠项目区人饮、灌区供水,提高供水保证率,确保居民生活正常用水。宁工局公司施工单位历经40天,在原马渠移民安置区第四段输水管道旁边新建一条输水管道,作为副线与原管道配合使用,让红寺堡这条“生命水脉”造福了1.27万人民,保证了1.95万亩农田灌溉。

红寺堡区属温带干旱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其实,自2013年以来,该工程就受沿线地质、地形变化影响,使得各段玻璃钢管多次出现破损,严重影响了安置区的特色种植和设施农业正常灌溉。再加上城区用水量的增加,现有管道部分管径偏细,已无法满足供水要求。于是我们施工团队全体人员团结一致,劲往一起使,克服困难提升改造管道。一张蓝图、一条命脉、三段管道,历经40天,我们为百姓送去了‘清泉’。”红寺堡区马渠生态移民区供水管道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经理白占斌说。

 硬骨头难不住善打硬仗的宁工局人。“我们通过反复研究,把管道布置原则按照总体平行于原有管道布置,根据实际地形并考虑施工方便对管道进行局部调整,全部采用地埋敷设方式。再加上当时因为工期紧,原计划的机械设备以及施工人员满足不了现在工程的进度,于是我们就加大机器、施工人员的配备,从原有的7台机械增加到12台,施工人员也从原计划的30人,增加到了50人,大家昼夜奋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全力推进施工项目的建设。”红寺堡区马渠生态移民区供水管道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副经理李志权说。艰辛的付出,换来了“收获的喜悦”。如今,傍晚的红寺堡移民区,草木拂堤,河水潺潺,附近的村民漫步于此,在黄昏中汲取着水的滋润,在交谈中感谢着水的亲切。“这水真甜啊!往后的水再也不苦、不胀肚子了,真要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这帮水利小伙!”居住在红寺堡移民区的农民们清楚地记得,当看着清亮的水从自家水龙头涌出时,他们脸上溢出了感激的微笑。

实干担当 开辟“黄金水道”

“水润万物,泽被民生。大兴水利、润泽宁夏。”为了加快干渠及配套工程的改造,增加工程供水能力,解决灌区水资源供需面积,为自治区实施脱贫富民战略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2018年12月14日宁工局公司施工建设的红寺堡扬水更新改造工程泵站前池改造工程,已于2019年4月1日顺利完成并通水。

 红寺堡扬水工程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涉及吴忠市的红寺堡区、利通区、同心县以及中卫市的中宁县,原设计灌溉面积55万亩,设计引水流量25m3/s。随着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灌区的不断开发,灌区面积已经发展到73万亩,灌区用水需求远远超出扬水工程现有的能力。因此,宁工局施工团队按照设计要求改造红寺堡扬水一至三泵站的清污机室与进水前池6座。新建泵站蓄水池3座及附属管道工程,蓄水池自动化、电机、电气设备等安装,各项配套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为红寺堡区扬水工程项目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工期紧,任务重,所有工作均在暖棚内完成,在不能通视的情况下跳仓浇筑长度100余米、高度7.88米的翼墙难度系数还是比较大的,项目部所有施工人员全部放弃春节假期,每天加班到夜里12点钟就是为了能在春灌时按期通水。现如今,泵站已经正式通水,设计引水流量也增加到33m3/s,灌区面积由73万亩发展到101.4万亩。”宁夏红寺堡扬水更新改造工程泵站前池改造工程项目副经理齐龙龙说。近年来,宁工局公司紧盯时间节点,严控质量进度,压实工作责任,合力攻坚克难,以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建设为目标,全面提高施工效率,以“实干担当”诠释宁工局的“铁军”精神,为打赢宁夏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抢占时机 筑起“铁壁铜墙”

为了提高镇朔湖拦蓄洪水、错峰调节的能力,有效保护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宁工局公司承建了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镇朔湖拦洪库改造修复一期工程。在接到任务后,宁工局公司迅速组织精干力量组建项目部,通过开展前期工程会议,布置施工任务,倒排工期,抢占有利时机,为了保证在汛期来临前,能够顺利地完成筑坝拦湖工程,让水库具备防洪、行洪、泄洪的条件。

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镇朔湖拦洪库改造修复工程项目副经理王利全说:“由于原镇朔湖拦洪库运行时间长、水库淤积等原因导致库容不足,需在原镇朔湖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修复。目前,宁工局公司又在新建排洪渠将镇朔湖与沙湖连通,使洪水退入沙湖,既增加了镇朔湖洪水的下泄量,又起到了向沙湖补水、实现洪水资源循环利用的作用,改善了沙湖水质,修复了生态环境。而新工程的建成也使得镇朔湖在拦蓄洪水、错峰调节能力上有了新突破,更加有效地保护了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时,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镇朔湖拦洪库改造修复工程计划在2019年5月31日前完成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任务。所以,为了抓住‘天寒地冻’的时机,我们施工团队放弃春节假期,早早就开始布置施工任务,目的就是能够在天气回暖、地表水融化,汛期来临时,完成该工程。”宁工局公司项目副经理裴占宁说。 但冬季施工,却给施工团队带来了很大的考验,2月份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寒风凛冽、但宁工局施工团队没有一丝退缩,大家顶着严寒,奔跑在工地上,有的施工人员甚至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化解了冬季的寒冷,脱掉棉大衣,鼓足干劲地坚守在施工第一线。如今,从高处俯瞰,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镇朔湖拦洪库改造修复工程如绿野中的绸带,一个个闸口,仿若是绸带上的纽扣,这些美丽的“纽扣”,连接起了镇朔湖内外的水利通道,承担着防洪、行洪、泄洪的职责,为贺兰山东麓防洪体系加了一把安全锁。

勇挑重担 奏响“绿色交响曲”

“添绿补绿控污截污”为了立足水资源和水生态实际,宁工局公司承接了星海湖清淤整治工程,该工程于2月26日进场施工,在4月30日前完成清淤工程,本次清淤整治工程完工后,将有效提高星海湖河道的过流能力和调蓄水能力,切实改善水质,奏响石嘴山“绿色交响曲”,为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增添动力。

星海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称号。但是,为保持一定水深以满足星海湖景观效果,各域间建有拦水设施,造成了区域间各域水体正常情况下不能流动交换,严重影响了整个水体的水质,再加上黄河水和山洪水携带大量的泥沙进入湖区,长此以往就会在湖底产生淤积,形成滩涂,直接影响到星海湖的防洪库容和水景观效果。

 为了满足“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符合相关流域、区域规划要求。“我们施工团队自工程开展以来,严格按照要求,挂图作战、建立清单、压实责任,按计划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目前,该工程已于6月21日验收完工,其中中域南区整体清淤量达到116.4万方,加高湖堤2.04km,完成护脚护坡工程11000方。湖区排水(强排)、湖区淤泥清理、护岸砌护、加高湖堤、围堰等工程都已全部完工。”宁工局项目副经理杨勇强说。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一个个傲人的成绩,折射出了宁工局铁军的“精神”。如今,漫步于湖岸的道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湖畅水清的美丽景象。星海湖经过前期的清淤治理,湖面焕然一新,垒起的拦湖坝,蓄满了清清河水,大面积的绿化工程更让河两岸披上了新装。

逐梦路上回望潮起,宁工局水利人敢为人先,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建堤坝、立工程,在“水”上做足了文章。历史的车轮还在不断前进,作为新一代的水利人,宁工局将继续传承艰苦奋斗的“水利铁军”精神,为宁夏水利事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宁夏财经网 祁雪)

 


新闻推荐

CORPYRIGHT© 2013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  宁ICP备20000246号-1